相較於國外,台灣山林鮮少發生野生動物攻擊的案例,算是相對友善的健行環境,但溫暖多雨的氣候,也孕育出山林裡各式各樣的昆蟲,上山時必需要多加注意。此篇介紹上山時較容易遇到螫咬風險的三種蟲類:硬蜱、螞蝗、虎頭蜂,提供大家基本的防範應變知識。
1. 硬蜱
外型有點像小蜘蛛,俗稱「八腳怪」的硬蜱,屬於寄生蟲的一種,多聚集於路旁草間或枝葉上等候吸附宿主,因蟲體小且吸血時無感,被咬時較不容易發現。
防範及應變處理:
著長袖衣物及長襪,避免暴露皮膚在外。若被咬上不要徒手硬拔,因硬蜱的口器會嵌入皮膚,建議手持鑷子或硬蜱移除器,慢慢旋轉將硬埤轉出來即可。
被硬蜱咬有感染萊姆病的潛在風險,建議盡早移除並就醫,遵從醫師指示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囉。
* 於奇萊東稜行程,被硬蜱吸附到腹部,費了一番工夫才將其旋轉出來。
2. 螞蝗
雨後山區或陰濕的步道路線,容易遇上螞蝗,大部分是從腳部位置附著爬上吸血,但也有發生過在山屋營地洗手時,直接從水龍頭流出螞蝗的驚悚事件。
防範與應變處理:
著長袖衣物,並記得將褲管及登山鞋開口收緊,避免讓螞蝗有機會鑽入。
如果無法甩掉表示正在吸血,硬是拉扯會吸的愈緊,可待它吸飽血後會自行脫落,或是利用扁平物件沿著皮膚將螞蝗的吸盤撬開即可 (試過用叉匙)。傷口因為螞蝗分泌抗凝血因子的關係會持續流血,記得做好消毒及包紮處理。
3. 虎頭蜂
相較於前面介紹的兩種吸血昆蟲,遇上虎頭蜂是會有立即性風險的情況,因此更須多加注意。虎頭蜂的身型很大,是一般蜜蜂的好幾倍,黑黃相間的顏色是其特色,飛行振翅的聲響也很驚人,若遇到還算是容易辨識。
防範與應變處理:
* 秋季是野蜂活動的高峰期,蜂巢不僅會在樹上,也會築巢在地上,且虎頭蜂的警戒範圍大(可達100公尺),在行進時要多加注意,也避免去人煙罕至的路線。
* 避免招惹蜂群:不擦香水、體香劑及容易吸引蜂群的香氣。虎頭蜂對於深色目標較為注意,建議著淺色長袖衣物、並戴帽子保護頭部。
* 隨身攜帶預防性藥物(抗組織胺)、腎上腺素針劑做應急處理。
遭遇時:
若發現少數蜂隻在身邊近距離圍繞打轉,可能是巡邏蜂在偵查來者,並判斷是否為敵害,此時宜靜止不動待它自動離去,或是壓低身軀、冷靜緩緩地退避離開,切勿做出揮舞驅趕等大動作。
遭受攻擊:
若已遭受蜂螫攻擊,應分頭加速逃離現場 (盡量往順風之方向),利用衣物外套保護頭頸部及裸露皮膚,盡可能減少被直接螫叮的機會。因身上已有被蜂螫標註的費洛蒙氣味(被視為目標),切勿停留在原地,恐引來更多蜂群同伴加入攻擊。
治療處理:
因蜂毒種類、個人體質及過敏反應的不同,會產生劇痛、腫脹、搔癢等症狀。蜂螫後勿擠壓傷口,輕輕將蜂針挑出後消毒並冰敷舒緩,密切注意是否產生過敏甚至休克之反應,並施以藥物治療且立即就醫。
* 黃腳虎頭蜂 ( photo from
wiki )
山上會遇到的狀況千百種,多學習一種知識,也算是多儲備一個保險,做好萬全準備,給自己及同伴一趟平安的行程。